腰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腰果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新闻】上海市农科院打造可持续创新的团队文化臭梧桐

发布时间:2020-10-19 07:21:44 阅读: 来源:腰果厂家

上海市农科院:打造可持续创新的团队文化

农业科技创新如果“缺席”,势必会拖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后腿,因此,承担着农业科技创新重要角色的上海市农科院,不仅要有所作为,而且要有可持续的创新作为,这是大家的共识。关键是,一个地方农科院能否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和责任?

近日,记者深入上海市农科院创新科研团队,发现这些创新团队遵循着同一个轨迹,那就是率先通过方法论的突破,建构学科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学科之间、内外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从而在各自的领域获得可持续创新的美誉。对此,顾晓君副院长总结认为,鼓励节点创新的同时,更重视可持续创新应成为广大农业科研人员的自觉追求,而各级政府及科研院所则应该把开放平台建设、实施高效协同作为推动可持续创新的战略措施。

突破方法,构建平台,协同创新,小作物有大世界

一个研究生物技术的团队运用杂交、诱变结合小孢子胁迫筛选复合育种技术育成了“花11”、“花22”、“花30”系列优良大麦新品种,成为上海主导、长三角主栽大麦品种,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近段时间,氮素利用率高、抗病能力强、品质产量基本持平的大麦新品系即将问世的消息在国内不胫而走,创造这一系列奇迹的,是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团队。

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团队的实验室设在二楼,每一个走进去的人首先看到的是挂在楼梯拐角墙上“生物所技术研究所创新文化价值观”的大牌子,牌子上“志、搏、融、超”4个大字及其诠释颇为显眼,而在走廊墙上,则挂着国家大麦青稞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研发团队、上海市麦类作物育种方法及种质创新研发团队和小孢子胁迫培养技术示意图两块牌子,简洁明了的文字图案传递出深厚的技术文化魅力。

“没有胸怀大志顽强拼搏的人,没有大气交融不断超越的团队,就不可能有创新。”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团队首席专家黄剑华说,“保持创新能力,首先要把人培养成专业人才,给人才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创新就不再靠碰运气,而是可持续的。”

黄剑华的话,是对这个团队创新文化的总结,正是在文化的熏陶下,该研究团队在相继取得“花”系列大麦新品种成就之后,又成功取得氮高效、抗病、产量不减的新品种的技术突破。与此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针对水稻、小麦的分子标记结合加倍单倍体育种技术新目标,争取在最快的时间内研发出低氮、抗病、保产的小麦和水稻新品种。

“在这个团队里我非常自豪!其他团队的人羡慕不羡慕我们我不知道,但是我肯定不羡慕别人。只要想学,中心和团队就给一切支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高润红兴奋地对记者说。

看得出来,小高的兴奋发自肺腑,在这个学习型的团队里,她曾去英国洛桑试验站进行了为期15个月的交流,英语能力、实验技术、科研思维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采访当日,她已通过了扬州大学作物遗传育种方向在职博士的考试。

记者了解到,一个12人的小团队,80%以上在35岁以下,大部分在攻读在职博士,此外,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有12人次参与国际交流,其中仅2015年第一季度就有两人出国交流。

“只要年轻人肯努力,就能得到最好的机会。”黄剑华感慨道,“要鼓励年轻人把搞农业当作事业来做,就要让他们获得认同感,有了认同感,自然就会热爱农业,为事业拼搏,灵感和创意就会像喷泉一样喷涌而出。”

黄剑华的感慨和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罗利军的体会高度吻合。他说:“我们中心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是公益性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保存、评价和利用基因资源,目前已入库93科360种共计20万份基因资源,然而,基因中心闻名于世靠的是节水抗旱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记者深入了解后得知,这个团队由以硕士、博士为主的35岁以下在编研究人员、大专学历以上的企业员工、来自高校的研究生队伍和与基因中心合作的科学家队伍4方面的人才组成,从最初的基因资源收集、理论基础研究发展到抗旱稻新品种培育和推广整个创新链的形成,是这个团队最引以为傲的创新链。2013年,中心培育的“旱优3号”等品种已经在尼日利亚、莫桑比克、越南等12国试种示范,普遍增产20%以上。

“节水抗旱稻201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相信这个团队再经过10年奋斗,完全有可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可持续创新的力量所在。”顾晓君说。

看精神病

北京治疗支气管病变的医院排名

北京看眼科的医院的排名

上海虹桥医院甲状腺